距離從英國畢業返鄉已一年半載,當時抵台是二零年一月底,緊接疫情爆發,從此再未出過國。休息三個月便回歸職場,進入廣告代理商擔任副藝術指導一職,算是階段性完成出國唸書前所立下的規劃與目標。先前遇過早期曾在廣代工作的前輩說:「做廣告還需要唸到碩士喔?」對我而言,取得碩士學位只是一種達成理想的實質回饋,就讀廣告科系是一張通往職涯目標的門票,選擇出國則是希望打開眼界、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目前任職的公司電通國華(Dentsu One Taipei),是電通國際行銷傳播集團(Dentsu International)旗下的一間創意公司。整個電通集團(Dentsu Group)分成兩大部分:電通日本(Dentsu Japan Network)及電通國際 (Dentsu International)。約莫四月從主管那得知一個由集團主辦的青年創意交流會(Young Innovator Workshop),開放三十歲以下(含)、具備英文能力的年輕員工自薦報名。我幸運地成為十六位獲選的其一:八位來自電通國際、另外八位則來自電通日本,將隨機兩兩配對組成八隊,並分派導師,進行為期三週的創意提案;被評選為前三名的組別,組內來自日本海外者可獲得東京電通三日實地見習的機會。
兩個多小時的開場介紹、分組宣布與簡報說明會後,大家便各自開啟了遠距合作的模式。我的夥伴是一位開朗的日本女孩,在電通日本擔任促動行銷企劃專員(Activation Planner),畢業即在海外電通擔任實習生,接著加入電通日本至今已約四年。第一次視訊時我們興奮略帶害羞地自我介紹,並討論之後的會議時間與工作流程,讓我回想起在里茲開學週間的創意研習會上與我兩位英國與韓國同學初次見面。歸納簡報後,其實任務很單純,是在目標受眾為英國年輕人的條件底下,使用數位或數據導向的工具平台作為促動方式,為英國亨氏烘豆(Heinz Beanz)做一波品牌行銷企劃的創意提案。有鑒於英國年輕人對該品牌缺乏忠誠度的情況,我們必須要想辦法扭轉劣勢,也許是提高品牌能見度、又或是拉高受眾對其的偏好度等。
這次的跨國線上合作讓我想起了在英國唸書的時光;不一樣的是,沒有面對面的破冰時間、沒有學生生活所擁有的愜意,並且需在工作繁忙的閒暇之餘,自主做好時間規劃與時程安排;難度更高的部分,還包括無法與夥伴及導師面對面溝通,一切靠線上交流。與其他組相比較為幸運的是,我與日本夥伴僅有一個小時的時差,會議時間的制定相對沒有那麼令人困擾。導師的安排則是有些一波三折,起初我們的導師是一位在英國電通邁格瑞博恩 (Dentsu McGarryBowen, Dentsu MB) 任職的聯合首席執行創意總監(Joint Chief Executive Creative Director),但因為某些原由而無法接任導師一責;經過主辦單位的尋覓後,終於請到同樣在英國電通MB工作的一位日本創意總監來接替。
專案啟動後,台灣緊接著進入新冠肺炎疫情的三級警戒。坦言說,也是因為開始在家工作,我才能比預期中投入更多時間在這項專案裡。創意發想階段,我們總共進行了三次的線上討論,之後對導師提案了兩次,又再經過了幾次討論,才收斂了我們的創意概念並進入執行提案的階段。我們最終擇定「Five Minutez Beanz」為創意概念,以社群意見領袖行銷(Influencer Marketing)作為主要傳播工具,計畫邀請各種不同領域的大小網紅製作帶有個人特色與風格的五分鐘快速簡易烘豆食譜,並擴大經營其Instagram平台、並連帶提出實體校園活動以加強品牌與英國年輕人的互動與連結。
對作品充滿信心的我們在成果發表的前一兩天開始反覆練習十分鐘的口頭報告,相比在碩士班面對系主任與老師們進行畢業製作成果發表,更讓我緊張的是,這次的聽眾除了其他十四位參與者外,還有數十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意高層,其中還包括了電通國際亞太區 (Dentsu International APAC) 的首席創意長 (Chief Creative Officer),Merlee Jayme。成果發表讓人為之驚嘆的是,一個簡單的創意簡報竟然能有八個幾乎完全不同的創意概念與提案形式,有些組做企業社會責任、有些組走社群或自創數位平台、有些以實體活動為主另以數位操作為輔,還有些組選擇做品牌更新或吉祥物行銷;觀點、切入點、風格與做法都不盡相同。
令人惋惜地,我們並沒有被評選為前三名。整體而言,在評審們的眼中,我們所呈現的是一個非常高度專業的提案,在主視覺與整體設計上非常簡潔洗鍊並講究細節、報告的排版呈現非常完整清楚,如同下一秒就可以對客戶做提報般地專業,幾乎可以說是幾年來的交流會上他們見過最好的提案簡報。但回歸舉辦交流會的初衷,是希望年輕的創意人能夠不受限地大膽發揮,暫且拋開執行難易度與客戶想法的羈絆;而回頭檢視創意本身,我們的概念切入點過於理性、缺乏琢磨與受眾情感的連結,並因太在乎執行度而犧牲潛在的大膽想法,著實相當可惜。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這組是由Merlee Jayme親自回饋,除了作品評比之外,她也給予我們很多鼓勵與實質建議。在得到回饋、觀摩他組、並自省與消化後,我們回顧當初的發想過程,事實上我們並不乏許多有潛力的創意,但就如同得到的回饋一樣,「想太多」似乎是這次失敗的主因。我真正領悟到,一個好的創意不在乎大或小,而是洞察是否精準敏銳、切中要害。反思整個過程的思維脈絡,也許是才剛進入業界一年多的時間,在提出創意想法的時候上缺乏足夠自信;而我也能夠感覺到,兩個年輕的創意人也沒有相對膽量承擔決策,過於仰賴導師的指引,並很容易在導師提問下而對自己的想法產生動搖。或許這種跌跌撞撞就是一條必經之路,回想剛出社會在設計產業中打滾的那幾年,自信與膽量也是在兩三年後才培養建立起,甚至能夠在擔任資深設計師一職時,支持助理設計師們的想法並替他們的提案做擔保。
結果雖令人失望,但過程相當有趣,我和日本夥伴相處融洽、合作順利,雙方都很認真對待這次的專案,並全力支持對方;也是因為這個難得的機會,我們才能夠見識其他國家的創意,並直接得到國際創意高層的指點與回饋,累積經驗值,還意外地提升了我對創意的想法,了解自己的強項、發現並接受自我所缺乏,並找到得以進步的方向。
最後附上一張十六位參與者線上交流時段的畫面截圖,紀念這一次收穫良多的經驗。
Comments